【杜甫《百忧集行》的原文与赏析】唐代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史”,其作品不仅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更承载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在众多诗作中,《百忧集行》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杜甫晚年生活中的忧思与感慨。本文将对这首诗的原文进行解读,并结合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深入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
一、原文
> 百忧集行
> 杜甫
>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 庭前梧桐深自绿,堂上宾客日相陪。
> 傍人不识君家子,但道吾儿有奇才。
> 今日出门还自笑,平生未省泪空垂。
>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雨飘摇意未已。
> 青春已去不可追,白发满头犹未悔。
> 虽然身寄长安市,心在山林与世违。
> 独坐幽篁无人问,独行荒径自长悲。
> 家贫不买千金裘,酒熟无邀客共谋。
> 亲朋散尽无消息,老病相随只自愁。
> 愁多不敢说,愁多不敢留。
> 一朝失志心如死,万事皆休梦亦休。
二、创作背景
《百忧集行》写于杜甫晚年,大约在公元760年前后,此时他已历尽人生沧桑,漂泊四方,生活困顿。诗中所写的“百忧”,并非一时之忧,而是人生经历中累积的种种苦闷与无奈。杜甫一生仕途坎坷,饱受战乱之苦,目睹百姓疾苦,内心充满忧虑与悲悯。这首诗正是他在历经人生沉浮之后,对自身命运与时代动荡的深刻反思。
三、内容赏析
1. 回忆与现实的对比
诗的开篇以“忆年十五心尚孩”起笔,描绘了少年时的无忧无虑与青春活力。那时的杜甫,如同“黄犊”般矫健,庭前梧桐翠绿,堂上宾客云集,生活富足而安宁。然而,这种美好的回忆与当下“白发满头”、“老病相随”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时间流逝与人生无常的主题。
2. 孤独与隐逸的情怀
诗中多次提到“独坐幽篁”、“独行荒径”,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世俗的疏离。尽管身处长安城中,杜甫却心系山林,不愿与尘世同流合污。这种“心在山林与世违”的情怀,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3. 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五十年间似反掌”一句,道出了人生短暂、世事变迁的感慨。“青春已去不可追,白发满头犹未悔”则表达了即使年老体衰,也未曾放弃初心的坚定意志。然而,“愁多不敢说,愁多不敢留”又透露出一种压抑与无奈,显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矛盾。
4. 现实的苦难与无力感
诗的后半部分描写了家庭贫困、亲友离散、疾病缠身的凄凉景象,反映出杜甫晚年生活的艰难处境。他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虽有才情,却难遇知音。这种“一朝失志心如死”的心境,是杜甫一生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情感深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能直击人心。杜甫善于用日常细节传达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真实心境。
2.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诗作由回忆入现实,由个人遭遇上升至对人生、时代的思考,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富有逻辑性。
3.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
如“庭前梧桐”、“幽篁”、“荒径”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五、结语
《百忧集行》不仅是杜甫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理想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他那颗忧国忧民、坚韧不屈的心灵。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落魄文人的叹息,更是一个伟大诗人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信念的执着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