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0621号强热带风暴飞燕
【2006年第0621号强热带风暴飞燕】2006年,西北太平洋地区活跃的热带气旋活动为气象部门和沿海居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其中,“飞燕”作为当年第0621号强热带风暴,虽然在强度上未能达到台风级别,但在其生命周期中仍对部分海域及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飞燕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热带气旋的一般演变规律,也反映出气象监测系统在预警和追踪方面的有效性。尽管其破坏力相对有限,但仍然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之间的关系。
一、飞燕的基本信息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强热带风暴“飞燕” | 
| 国际编号 | 0621 | 
| 发生时间 | 2006年7月 | 
| 起源海域 | 西北太平洋 | 
| 最大风速 | 约140公里/小时(强热带风暴级别) | 
| 中心最低气压 | 约985百帕 | 
| 移动路径 | 从菲律宾以东海域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转向东北 | 
| 影响区域 | 日本南部、中国东南沿海及部分岛屿 | 
| 消散时间 | 2006年7月下旬 | 
二、飞燕的发展历程简述
2006年7月初,一个低压系统在西北太平洋形成,随后逐步增强,被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命名为“飞燕”。初期,该系统在温暖的海水和适宜的环流条件下迅速发展,达到了强热带风暴的标准。
随着飞燕向西北方向移动,其路径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逐渐转向东北方向。在接近日本九州岛时,风暴开始减弱,并最终在东海北部消散。整个生命周期中,飞燕未登陆中国大陆,主要影响的是海上交通和部分岛屿地区。
三、气象意义与启示
飞燕虽然未造成严重灾害,但其存在表明了热带气旋活动的不可预测性。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监测是减少潜在风险的关键。同时,公众也应提高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尤其在夏季多发的热带气旋季节,做好防范准备。
此外,飞燕的路径变化也反映了大气环流对热带气旋运动的重要影响。未来,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持续,类似风暴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完善的应对机制。
结语:
2006年第0621号强热带风暴“飞燕”虽未造成重大损失,但它仍然是当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中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它的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热带气旋的演变规律,也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以上就是【2006年第0621号强热带风暴飞燕】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