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六王昌龄注释】《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组边塞诗,共七首,其中第六首尤为脍炙人口。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与壮志豪情,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战争的真实面貌。
原诗如下: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字词注释
1. 青海:指青海湖,位于今青海省,古代为边塞要地,常有战事。
2. 长云:形容天空中连绵不断的云层,暗示边塞环境的苍茫与压抑。
3. 暗雪山:山体被云层遮蔽,显得昏暗,象征边地的荒凉与险恶。
4. 孤城:指边塞上的孤立城堡,表现战士们的孤独与坚守。
5. 玉门关: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位于今甘肃敦煌附近,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6. 黄沙:边塞常见的自然景象,象征艰苦的环境。
7. 百战:多次战斗,说明战争频繁且激烈。
8. 穿金甲:指战士身披铠甲,历经战火洗礼,铠甲破损。
9. 楼兰:古代西域小国,常与汉朝发生冲突,后泛指边塞敌人。
10. 终不还:誓死不归,表达坚定的报国决心。
二、诗意解析
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辽阔而苍凉的边塞图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雪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远处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展现出边地的荒远与孤寂。
第二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转而描写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奋勇杀敌,尽管身披破损的铠甲,仍不惧牺牲,誓要攻破敌国,完成使命,绝不轻易返回家乡。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凝练:全诗仅二十字,却生动刻画了边塞风光与将士精神,体现了王昌龄高超的炼字功夫。
2. 意象鲜明:通过“青海”“雪山”“黄沙”“玉门关”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边塞氛围。
3. 情感激昂:虽写战事艰难,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将士们坚定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历史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如吐蕃、匈奴等)经常发生冲突。他本人曾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对边防将士的生活有深刻了解。因此,《从军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五、结语
《从军行·其六》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雄浑悲壮的情感,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忠诚。读此诗,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