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文言文翻译】在古代的典籍中,有一则关于“公输子”的记载,内容生动而富有智慧。原文如下:
>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而不集。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闻之,曰:“子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也。今子为鹊也,五日不集;翟之为车辖也,一月不败。”故曰:巧者,不过欲利人;不巧者,反害于人。
这段文字出自《墨子·鲁问》,讲述的是古代著名工匠公输子(即鲁班)制作一只竹木制成的“鹊”,并成功让它飞起来,三天都不落地。他自认为技艺高超。但墨子却指出,相比起自己所制的车轴销子,公输子的“鹊”虽然精巧,却远不如实用。
翻译与解读:
公输子用竹子和木头雕刻出一只“鹊”(即喜鹊),完成后它竟然能够飞翔,整整三天都没有落下来。公输子因此非常得意,觉得自己技艺高超。然而,墨子听后却说:“你做的这只‘鹊’,其实并不如我所做的车轴销子有用。你做的‘鹊’只能飞三天,而我做的车轴销子,一个月都不会损坏。”
所以墨子总结道:“真正高明的技艺,是为了让人受益;如果技艺只是炫耀,不切实际,那反而会带来麻烦。”
思想内涵:
这段话体现了墨家“兼爱”“非攻”“尚用”的思想。墨子强调技术应当服务于人民、用于实际生活,而不是为了炫耀或虚荣。他批评那些只追求形式上的精巧,却缺乏实用价值的技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巧”。
公输子虽然技艺高超,但他所创造的东西并没有直接改善人们的生活,而墨子则更注重技术的实用性与社会价值。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创新与艺术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对社会的实际贡献。
结语: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不仅是一个关于古代工匠的故事,更是对“技艺”与“实用”关系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是否能为他人带来好处。墨子的批评虽尖锐,却也发人深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