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
【初中古诗词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一、文章总结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是唐代七言律诗中的经典之作,借咏史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自身命运的深沉思考。诗中通过对王昭君的追忆,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亡、个人遭遇的无限感慨。本文将从诗歌内容、翻译、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对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二、诗歌原文与翻译
原文 | 翻译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 无数山峦奔向荆门,昭君出生的地方还留着她的村庄。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她离开汉宫远赴北方荒漠,只留下青冢在黄昏中孤独地面对苍天。 |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 画工只凭画像认出她的美貌,她却只能在月夜中魂魄归来。 |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千年之后,琵琶声仍演奏着异族的语言,那哀怨之情在曲中可以听出。 |
三、诗歌赏析
《咏怀古迹(其三)》表面上写的是王昭君的悲惨命运,实则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无奈。杜甫通过描写昭君的孤寂与冤屈,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1. 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诗人借昭君之泪,映射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2. 情感深沉: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
3. 艺术手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四、关键词解析
词语 | 解释 |
明妃 | 指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后出塞和亲。 |
紫台 | 汉宫,指皇宫。 |
青冢 | 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
画图 | 指画工按图索骥,未能真正识别昭君之美。 |
环佩 | 古代女子佩戴的玉饰,象征高贵身份。 |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歌名称 | 《咏怀古迹(其三)》 |
作者 | 杜甫 |
体裁 | 七言律诗 |
内容主题 | 咏史抒怀,表达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及自身遭遇的感慨 |
艺术特色 | 对比、象征、借古讽今 |
重点意象 | 群山、紫台、青冢、琵琶、月夜 |
思想情感 | 孤独、哀怨、忧国忧民、怀才不遇 |
六、结语
《咏怀古迹(其三)》不仅是一首历史咏叹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的佳作。它让我们在感受古代文人情怀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历史、社会的深刻思考。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这首诗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与热爱。
以上就是【初中古诗词咏怀古迹其三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