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精选范文 >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及教学案例及说课导学...)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作者:林俊杰

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及教学案例及说课导学...)】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设定

《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经典词作,收录于《白石道人歌曲》中。该词以“淮左名都”开篇,描绘了扬州昔日的繁华盛景,却在战乱之后变得满目疮痍,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山河变迁的深沉感慨。本课旨在通过文本细读、情感体验与文化理解,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并激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与结构设计

1. 导入环节:情境创设

-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扬州古迹的视频或图片展示,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

- 提问引导:“你心中的扬州是什么样的?你是否知道它曾经的辉煌?”

- 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文本解读:逐句赏析

- 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全词,初步感知语言风格与情感基调。

- 分段讲解重点语句: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点明地点与时间,奠定怀古基调。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增强画面感。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引用杜牧典故,表达物是人非之感。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借景抒情,渲染孤寂与哀愁。

3. 情感体验:共鸣与共情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谈对“繁华不再”的理解。

-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姜夔,面对这样的扬州,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4. 文化拓展:历史与艺术融合

- 简要介绍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历史语境。

- 拓展姜夔的其他作品,如《暗香》《疏影》,了解其艺术风格。

- 探讨“词”这一文体的特点,比较诗与词的不同表现方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 诵读法: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词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资料,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

- 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 比较阅读法:将《扬州慢》与其他怀古诗词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四、课堂实录片段(节选)

教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句。你们能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景象吗?”

学生A:“我觉得像是春天来了,但原本应该热闹的地方现在却只有野草。”

学生B:“可能是在说扬州以前很繁华,但现在只剩下荒凉了。”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抓住了词中的情感核心。那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C:“感觉特别安静,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好像整个城市都在沉默。”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本节课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历史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情感体验不够深刻。今后可在课前布置相关预习任务,增加历史知识的铺垫;同时,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教学案例延伸

可将本课延伸至跨学科教学,如结合历史课探讨南宋时期的战争与社会变迁,或结合美术课绘制“扬州旧貌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词作的文化内涵。

结语:

《扬州慢》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响。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品味中感悟情感,在文化浸润中深化理解,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与教育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