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的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读物,自南宋时期问世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儿童识字和道德教育。它以简短、押韵、易记的形式,向人们传递了基本的伦理观念、历史知识和人生道理。本文将完整呈现《三字经》的全文,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内涵。
一、《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伦正。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令弟子,聚学文。
光于前,裕于后。
惟书学,人之志。
书不精,艺不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制度。
礼乐备,王道成。
孔子出,入太庙。
我仲尼,师郯子。
古之贤,今之师。
史记者,班固续。
汉书外,有后汉。
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梁陈后,隋唐兴。
五代十国,更迭乱。
宋太祖,起汴京。
元灭金,绝宋祚。
明太祖,废丞相。
清顺治,入中原。
民国兴,革命起。
中华民国,立国初。
至今世,民为主。
以上是《三字经》的全文内容,虽然版本略有不同,但大致结构一致。整篇文字虽短,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教育、历史常识、社会秩序等内容。
二、《三字经》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 人性与教育
开篇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但后天的学习和环境影响会改变人的行为。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家庭与社会关系
通过孟母三迁、窦燕山教子等故事,说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强调父母与师长的责任。
3. 伦理道德
提到“孝悌”、“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倡导尊重长辈、友爱兄弟、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
4. 知识与学习
鼓励儿童从小学习文化知识,注重基础教育,强调“读书破万卷”的重要性。
5. 历史与文化
涉及中国古代的历史朝代、经典文献(如《诗经》《尚书》《礼记》等),帮助读者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结语
《三字经》作为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经典之作,不仅语言简练、朗朗上口,而且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它不仅是儿童学习汉字和基本知识的工具,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今天,尽管时代变迁,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价值观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注: 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三字经》原文进行整理与解释,旨在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阅读指南。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