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精选范文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作者:地球村路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请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注意书写工整。(4分)

qīng xī() yōu yǎ()

shēn qǐn() lún kuò()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 喜出望外

B. 精疲力尽

C. 惊慌失措

D. 荒唐可笑

3.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2分)

A. 他今天心情特别好,走路都带着风。

B. 这道题太难了,我真是束手无策。

C. 他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从不认真对待。

D. 老师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

4. 请补全下列诗句。(6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

(2)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3)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

5.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草悄悄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花儿也纷纷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庆祝这美好的季节。

6. 请写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句的作者及诗名。(4分)

作者:__________

诗名:__________

7. 请写出下列成语的含义。(8分)

(1)画蛇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守株待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井底之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刻舟求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伤仲永》节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 本文通过讲述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4. 你认为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4分)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春》节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 文章开头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 作者描写花时,用了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有什么作用?(4分)

3.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能否换成“叫”字?为什么?(4分)

4. 请简要分析“野花遍地是……还眨呀眨的”这句话的表达效果。(4分)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 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6分)

三、写作(30分)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要求:

1. 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2. 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3. 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供教师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

1. 清晰、优雅、深沉、轮廓

2. D

3. D

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淡妆浓抹总相宜

5.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充满生机。

6. 王昌龄,《出塞》

7. (略)

二、阅读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1. (1)曾经;(2)从此;(3)文章的条理;(4)每天拉着

2.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

3. 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4. 不对,因为父亲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和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

1. 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

2. 红、粉、白,突出花的颜色丰富,增强画面感。

3. 不能,“闹”更生动,表现出蜜蜂忙碌的场景。

4. 使用拟人,使野花显得活泼可爱,富有生命力。

5.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略)

三、写作(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