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精选范文 >

西塞山怀古原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作者:陈学伟1993

西塞山怀古原文】《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怀古情怀著称。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塞山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变迁,抒发了对过往兴衰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全诗如下: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一、诗作背景

西塞山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黄石市,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军事要地。历史上,这里曾是吴国与晋国交战的战场。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遣大将王濬率水师伐吴,最终攻破建康(今南京),灭亡东吴,统一全国。刘禹锡在诗中正是借这一历史事件,展开对古今兴亡的思索。

二、诗意解析

首联: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两句点明了历史事件的发生:王濬率领战船从益州(今四川)顺江而下,直逼金陵(南京),昔日东吴的帝王之气也随之消散。这里“王气”象征着一个政权的鼎盛与威严,而“黯然收”则暗示其衰落。

颔联: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寻铁锁”指的是东吴为了抵御晋军,在长江上设置的铁链封锁;“降幡”则是吴国投降时的旗帜。这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胜负的迅速转变,也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无常。

颈联: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诗人感叹人间多少次因历史的更迭而心生哀伤,而山川却依旧静默不语,仿佛一切都在江水的寒流中默默见证。这里以自然之恒久对比人事之短暂,加深了怀古之情。

尾联: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最后两句写的是当下的景象:如今四海一家,天下太平,但曾经的战场遗迹却只剩下荒凉的芦苇和秋风。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现实的反思。

三、艺术特色

1.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刘禹锡善于将历史事件与当下情境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厚重。

2.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诗中通过“王气”与“降幡”、“山形”与“人世”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3. 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全诗用词简练,却蕴含丰富的意象与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四、结语

《西塞山怀古》不仅是一首描写历史变迁的诗作,更是一首充满哲思的作品。它提醒人们,无论多么辉煌的王朝终将归于尘土,唯有自然与时间永恒不变。这种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现实的冷静思考,使得这首诗至今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启发性。

如需进一步解读或探讨该诗的文学价值,欢迎继续交流。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