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战国策(middot及秦策二》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战国策(middot及秦策二》原文及翻译)】在古代文献中,《战国策》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与文学魅力的典籍,其内容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以及谋士们的智谋与辩才。其中,《秦策二》是《战国策》中关于秦国的重要篇章之一,记载了许多有关秦国强盛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话。
原文(节选):
> 魏王问于范雎曰:“寡人欲以天下之利,而得天下之贤,可乎?”
> 范雎对曰:“不可。夫天下之贤,非一国之所能得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遂霸诸侯;晋文公得咎犯,遂成霸业。此二人者,皆因贤而兴国,非因国而得贤也。”
> 或曰:“今秦地千里,兵甲百万,足以吞天下矣。”
> 对曰:“不然。夫兵者,国之大器也,不可轻用。若轻用之,则民困而国危。故善用兵者,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之上也。”
> 又有谓秦王曰:“今楚、赵、韩、魏四国,皆弱于秦,若合而攻之,必破之。”
> 秦王曰:“然。然则吾当先伐谁?”
> 有谋士进曰:“宜先伐韩,以其近秦,且其君懦弱,易取也。”
翻译:
魏王向范雎问道:“我想凭借天下的利益,来获得天下的贤才,这可以做到吗?”
范雎回答说:“不可以。天下的贤才,并不是某一国家能够独自得到的。从前齐桓公得到了管仲,于是称霸诸侯;晋文公得到了咎犯,最终成就霸业。这两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贤才,而不是因为国家强大才得到了贤才。”
有人说道:“现在秦国土地广阔,兵力众多,足以吞并天下。”
范雎回应道:“不是这样的。兵器是国家的重要工具,不能轻易使用。如果轻易动用,百姓会疲惫,国家也会陷入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不需要经过战斗就能使敌人屈服,这才是最高明的策略。”
还有人对秦王说:“如今楚、赵、韩、魏四国,都比秦国弱小,如果联合起来攻打他们,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秦王说:“是的。那么我应该先攻打哪个国家呢?”
一位谋士进言道:“应该先攻打韩国,因为韩国靠近秦国,而且它的君主软弱,容易攻取。”
结语:
《战国策·秦策二》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当时谋士们高超的智慧与策略。通过这些对话与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如何在群雄争霸中逐渐崛起,成为统一六国的关键力量。同时,文中所体现出的“以德服人”“慎用武力”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需完整版《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详细注释,建议参考权威古籍版本或专业学术研究资料。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