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生畏的出处和意思是什么
【望而生畏的出处和意思是什么】“望而生畏”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令人感到敬畏、不敢轻视。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常见于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那么,“望而生畏”的具体出处是什么?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一、“望而生畏”的出处
“望而生畏”最早出自《论语·子路》篇。原文如下:
>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不过,这并不是直接出现“望而生畏”的句子。真正与该成语相关的出处,是《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
>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留。郑人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曰:‘吾何为哉?吾何为哉?’”
虽然这段话并未直接使用“望而生畏”,但后世文人根据孔子的形象与气质,逐渐衍生出“望而生畏”的说法。
另外,在《左传》、《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也有类似表达“望而生畏”的用法,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威严或气度让人不敢轻易接近。
二、“望而生畏”的意思
“望而生畏”字面意思是“看到就感到害怕”。但在实际使用中,它更多是指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威严、庄重或权威感,使得他人在未接触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或畏惧。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
- 人物的威仪: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位威严的官员。
- 环境的肃穆:如一座古老的庙宇、一座庄严的殿堂。
- 事物的气势: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例如:“他虽不言不语,但站在那里便令人望而生畏。”
三、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望而生畏”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适合描写人物气质、环境氛围或某种不可侵犯的权威感。在口语中,可以替换为“令人敬畏”、“让人不敢靠近”等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望而生畏”强调的是“心理上的敬畏”,而非单纯的恐惧。因此,使用时应结合语境,避免误解为“害怕”。
四、总结
“望而生畏”源自古代文献,尤其是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最初用于描述人物的威仪与气度。如今,它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用于表达对某人、某地或某物的敬畏之情。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的表现力与文化深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