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练习与答案(2页)
【《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练习与答案(2页)】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登泰山记》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__。
2. 文中描写日出前天色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中的“负”字意思是__________。
4.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石刻”指的是__________。
5. 文中描写山巅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余始循以入”中“循”的意思是__________。
7.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中的“摴蒱”指的是__________。
8. 作者登上泰山后,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提到的“碧霞元君”是__________的神像。
10.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中“历”的意思是__________。
11. “其远古刻尽漫失”中的“漫失”是指__________。
12. “道中迷雾冰滑,几跌仆”说明山路__________。
13.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描绘的是__________景象。
14.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出自__________的《岳阳楼记》。
15.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中“漫”的意思是__________。
16.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以”表示__________。
17.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中的“崖限”指__________。
18.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表现了__________的壮丽。
19. “至于泰安”中“至于”的意思是__________。
20. “山多石,少土”说明泰山的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简要概括《登泰山记》的主要内容。
答:本文是清代姚鼐所写的游记散文,记录了作者冬季攀登泰山的经历,描绘了泰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2. 文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手法,“负”字赋予山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山峦覆盖积雪、阳光照射的壮丽景象,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3. 作者为何选择在冬天游览泰山?文中有哪些细节可以体现这一点?
答:因为冬季天气寒冷,山路湿滑,旅途艰难,更能体现登山的不易和作者的毅力。文中提到“乘风雪”、“迷雾冰滑”、“几跌仆”等,都反映了冬日登山的艰辛。
4. 文中“自顶至麓,凡四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这句话说明从山顶到山脚的距离大约为四里,反映出泰山地势高耸、山体绵延的特点。
三、翻译题(每句3分,共15分)
1. 余始循以入,率七人同行。
译文:我开始沿着小路进入,带领七个人一同前行。
2. 其远古刻尽漫失,无碑文可考。
译文:那些远古的刻字都已经模糊不清,没有碑文可以考证。
3.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等到到达山顶时,青灰色的山峦覆盖着白雪,明亮的光辉照耀着南方的天空。
4. 暮色渐合,群峰隐没于云海之中。
译文:傍晚的景色渐渐融合,众多山峰消失在云海之中。
5. 虽然,吾尝闻之,山高水长,志坚者能至。
译文:虽然如此,我曾听人说,山高水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到达。
四、阅读理解(每题5分,共15分)
1. 文中多次提到“石刻”,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泰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人曾在山上留下大量铭文和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观?请列举三个。
答:① 山顶的积雪;② 日出时的光辉;③ 云海和群峰。
3. 作者通过这次登山之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对坚韧不拔精神的推崇,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五、拓展延伸(10分)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登上高处必定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走远路必定要从脚下开始。它强调了谦逊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亲身经历了一次艰难的登山过程,体会到山势险峻、道路曲折,从而更加感受到自身的微不足道。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应保持谦虚,注重积累,不断前行。
答案部分(略)
注:本练习内容基于《登泰山记》原文编写,适用于学生复习巩固课文内容,提升理解和记忆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