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及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纪念性散文,文章以深沉的笔调回顾了“三·一八”惨案中英勇牺牲的学生刘和珍,表达了对革命青年的深切怀念与对反动势力的强烈控诉。文章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
本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更应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深入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风格;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 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与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革命青年的敬仰之情;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表达;
- 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手法。
- 难点:
- 结合历史背景,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理解“沉默”的象征意义与“苟活者”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语言积累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三·一八”惨案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提问:“你对‘三·一八’事件了解多少?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寥落”、“黯然”、“殒身不恤”等。
3. 梳理结构(15分钟)
-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清文章脉络;
- 讨论:文章围绕哪些内容展开?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4. 布置作业(5分钟)
- 摘抄文中感人语句并做批注;
- 思考:你认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与情感体验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关键问题;
- 学生分享摘抄与批注内容。
2. 精读文本(20分钟)
- 分组讨论:鲁迅对刘和珍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教师点拨: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 探讨主题(1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 讨论:“真的猛士”指的是谁?“庸人”又代表什么?
- 联系现实:今天的我们是否还需要“猛士精神”?
4.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文章主旨与情感基调;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角度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激发其情感共鸣与思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避免简单化地解读文章,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六、板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内容梳理:
1. 刘和珍的形象
2. 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对反动势力的批判
二、语言特色:
1. 凝练含蓄
2. 情感真挚
3. 修辞丰富(如排比、反问)
三、主题思想:
1. 纪念英雄
2. 批判黑暗
3. 呼唤觉醒
```
七、拓展延伸
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等,进一步感受其思想与文风;也可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开展“新时代的‘猛士’”主题讨论,增强学习的现实意义。
八、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