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读薛法根《天鹅的故事》教学案例)】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让一篇经典文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教学案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他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为题,不仅点明了合作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也揭示了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
《天鹅的故事》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哲理的文章,讲述了老天鹅带领一群天鹅在冰面上挣扎求生,最终成功破冰、获得新生的过程。这个故事表面上讲述的是动物之间的互助,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团队精神。薛法根老师在教学中并未简单地停留在情节复述上,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语言背后的情感与力量。
在课堂导入环节,薛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而是通过一个富有画面感的问题:“如果你们是那只老天鹅,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这样的设计,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薛法根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比如老天鹅“用身体撞击冰面”的动作,以及“群鹅齐心协力”的场景。他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方式,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温度和力量。这种多维度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更值得称道的是,薛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入了价值观教育。他通过分析老天鹅的行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无私的奉献。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责任与担当的种子,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的熏陶。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不仅是对故事主题的提炼,也是对教学过程的写照。薛法根老师的课堂,正是“众人拾柴”的体现——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频繁,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场域。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再是单向传递的结果,而是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生成。
总之,薛法根老师的《天鹅的故事》教学案例,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好的语文课,不应只是教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合作中感受成长,在感动中领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