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全文(附鉴赏+教学设计)】一、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作品鉴赏: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公元802年,当时社会风气日趋浮华,士人重门第轻学问,尊师重道的传统逐渐被忽视。韩愈在这样的背景下,撰写了这篇旨在倡导尊师重道、强调学习重要性的文章。
文章开篇即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引导人们理解道理、解决疑惑的重要人物。接着通过对比古代圣人和现代士人的学习态度,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师道不传”的现象,批判了士大夫阶层对求师的轻视与傲慢。
文中还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强调了学习应虚心求教、不拘一格的思想。最后通过对李蟠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坚持传统、勤奋学习的肯定。
整篇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教育意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三、教学设计建议:
1. 教学目标:
-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师”、“道”、“惑”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 感受作者对尊师重道思想的推崇及其现实意义;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2. 教学重点:
-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论证思路;
- 探讨“师道”与“学道”的关系;
-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
3. 教学难点:
- 理解韩愈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写作意图;
- 把握文中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学习与请教。
4. 教学方法:
- 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表达;
-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是否应该尊重老师”展开讨论;
- 比较法:将《师说》与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分析;
- 实践法: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我的老师”。
5. 教学延伸:
- 阅读韩愈其他作品,如《原道》《进学解》等,了解其思想体系;
-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图书馆或文化展览,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 开展“尊师重道”主题班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结语:
《师说》不仅是一篇关于教育的议论文,更是一篇充满智慧与责任感的劝学之作。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尊师重道、虚心求学始终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