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ppt课件30页】驿路梨花
副语文教学课件
作者:彭荆风
设计者/授课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
第2页:教学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人物形象
- 分析小说的结构与写作特色
- 感受作品中体现的人间温情与美好品质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
第3页:作者简介
彭荆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长期在云南边疆工作,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深刻了解。他的作品多以边疆生活为题材,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第4页: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人们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与赞美。
第5页:故事梗概(一)
一个夜晚,主人公在深山中迷路,偶然发现一座小茅屋,屋内有火光、干柴和米粮,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小姑娘。她热情地接待了主人公,并讲述了这间小屋的来历。
第6页:故事梗概(二)
原来,这间小屋是多年前一位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往行人而建的。后来,梨花一家继承了这一传统,继续照顾着这间小屋,帮助来往的旅人。
第7页:主要人物分析(一)
- 梨花:善良、勤劳、乐于助人,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
- 主人公:旅行者,代表普通群众,感受到人间温暖。
- 解放军战士:最初建造小屋的人,象征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8页:主要人物分析(二)
- 梨花的姐姐:虽未出场,但她的行为影响了梨花,体现了家庭的传承与教育。
- 村民: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他们共同维护小屋,展现出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第9页:主题思想
《驿路梨花》通过一个小茅屋的故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第10页:艺术特色(一)
- 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画面感
- 结构巧妙,层层递进
- 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第11页:艺术特色(二)
- 象征手法:如“梨花”象征纯洁与美好,“小茅屋”象征希望与温暖
- 对比手法: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的对比,增强感染力
第12页:写作手法分析
-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增强真实感与代入感
-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 以小见大,反映社会风尚
第13页:课文段落赏析(一)
“那夜月色很好,我走在山路上,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灯。”
这句话描绘了夜晚山林的宁静与神秘,也为后文的相遇埋下伏笔。
第14页:课文段落赏析(二)
“梨花姑娘笑着迎上来,手里拿着一把柴。”
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梨花的热情与善良。
第15页:课文段落赏析(三)
“她说这是她父亲留下的房子,她和母亲一起照看它。”
这句话揭示了小屋的来源,也暗示了家庭的传承与责任。
第16页:课文段落赏析(四)
“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这小小的茅屋里藏着整个世界的温柔。”
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动,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17页:关键词解析
- 驿路:古代官道,用于传递文书或军情
- 梨花:象征纯洁、美好与希望
- 小茅屋:象征温暖、关怀与奉献
第18页:词语积累
- 炽热
- 倾听
- 温柔
- 善良
- 无私
第19页:句子仿写训练
请仿照“那夜月色很好,我走在山路上,忽然看见远处有一盏灯。”写一句话。
第20页:阅读理解题(一)
问题:文中为什么说“小茅屋”是“温暖的家”?
答案:因为小茅屋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还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善意。
第21页:阅读理解题(二)
问题:梨花一家为什么要一直照看小茅屋?
答案:因为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希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第22页:拓展阅读推荐
- 《山乡巨变》——彭荆风
- 《边城》——沈从文
- 《活着》——余华
第23页:课堂讨论话题
- 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如何对待这位梨花姑娘?
- 你认为“驿路梨花”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第24页:写作练习
请以“我遇到的温暖瞬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25页:总结与升华
《驿路梨花》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首关于人性美好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温暖。
第26页:板书设计
- 主题:人间真情
- 人物:梨花、主人公、解放军战士
- 手法:象征、对比、细节描写
- 思想: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第27页:课后作业
1. 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第28页: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但在时间安排上仍需优化,部分环节可以更加深入。
第29页:参考资料
- 教材:初中语文课本
- 作者资料:彭荆风生平
- 相关评论文章
第30页:结束页
感谢聆听!
愿我们都能像“驿路梨花”一样,在生活中传递温暖与善意。
---
如需将此内容制作成PPT格式,可按照上述内容分页排版,配以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使课件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