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的内容,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及其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这种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关于作者戴望舒的简介、写作背景介绍等;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材料展示雨后初晴时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关于雨后晴天的小视频或者展示几张相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雨后的清新空气和明媚阳光。然后提问:“同学们,在这样的天气里,你们最喜欢做什么呢?”以此引入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
初读感知: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得当。之后再指名几位学生单独朗读,检查其他同学是否听清楚了每个字的发音。最后讨论一下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精读品味: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这首诗中提到了哪些自然现象?
2. 这些描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 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优美?为什么?
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
组织一次户外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雨过天晴的美好景象。回来后让每位同学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看到的情景及内心感受。
总结回顾:
回到教室后,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在户外活动中的收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希望学生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板书设计:
- 在天晴了的时候
- 自然现象:阳光、露珠、花草树木
- 情感:喜悦、宁静、希望
通过这样系统而有趣味性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这首诗歌的意义,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学会用更加细腻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