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数学教案
在编写三年级上册新人教版数学教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针对某一课时的具体教案示例: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读数。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毫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的关系。
难点:准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直尺等工具。
学生准备:每人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橡皮擦、铅笔芯)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有多长?当学生意识到现有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无法精确描述这些小物件时,自然引入新知识——毫米。
2. 新知讲解
-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发现刻度线之间还存在更细小的间隔。
- 教师解释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一个长度单位,每两个相邻厘米间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毫米。
- 强调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式。
3. 实践操作
- 小组活动:每位同学挑选一件小物品,利用直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结果。
- 全班交流: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集体讨论是否存在误差以及如何减少误差。
4.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习题,进一步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5.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毫米作为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留意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
6. 家庭作业
找出家中至少三种可以用毫米表示长度的小物件,并尝试测量它们的实际长度。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这样的教案设计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