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中的生字词,掌握作者陆蠡的基本情况及其作品风格;能够分析文中“绿”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学生能自主探究“绿”这一意象在文中的多重含义,并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生命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珍视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难点: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绿”的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植物生长的小视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成长过程,并思考其生命力的表现形式。然后引入课文题目《囚绿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查阅工具书解决。
2. 教师简介作者陆蠡及其创作背景。
3. 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给它取名为“囚绿”?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第一部分“寻绿”,了解作者初次见到常春藤时的心情。
2. 探讨第二部分“囚绿”,思考作者为何要将常春藤“囚禁”起来,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
3. 讨论第三部分“释绿”,理解作者最终释放常春藤的原因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文中多次提到“绿”,它仅仅指代的是植物吗?
- 你认为作者对“绿”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自由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
回顾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绿”作为象征符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一颗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心。
四、布置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2. 收集一些有关植物或自然界的名言警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以上就是本次《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