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有一个流传久远的小故事,名为《揠苗助长》,它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这个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
原文如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这样的:
有一位宋国人担忧他的禾苗长得太慢,于是亲手将禾苗拔高了一些。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忙跑去田里查看,发现禾苗已经枯萎了。天下那些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很少,但认为这样做没有好处就完全放弃耕耘的人也是不对的;而像那个拔高禾苗的人一样,看似帮忙,实则有害,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造成了损害。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冷静思考,切勿盲目行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