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有幸观摩了顾菲老师对经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教学实录。这堂课不仅让我重温了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者在课堂上的匠心独运。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顾菲老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同学们,你们知道牛郎和织女是谁吗?”这样的开场白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随后,她通过讲述一段关于牛郎织女的小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课堂上来。这种以故事情节为切入点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深入文本,挖掘内涵
在讲解过程中,顾菲老师并没有局限于表面情节的复述,而是引导学生们仔细阅读原文,从中提炼出人物性格特点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在分析牛郎勤劳善良的同时,也提醒大家关注他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而对于织女,则重点强调其聪慧美丽之外那份敢于追求幸福的勇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还学会了如何全面地看待问题。
三、结合现实,启发思维
为了让抽象的道理更加直观易懂,顾菲老师巧妙地将古代传说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比如,她提到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类似牛郎织女那样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长相厮守的爱情案例,并鼓励学生们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去化解这些矛盾。这一环节极大地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
四、总结升华,留下思考
最后,当整节课接近尾声时,顾菲老师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结束了授课:“虽然牛郎织女每年只能相聚一次,但他们之间真挚的感情却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珍惜身边人,用心经营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这句话如同一颗种子,悄然埋进了每一位听课者的心田。
通过这次学习经历,我对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有了新的认识。顾菲老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她还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原则继续探索下去,就一定能为更多孩子打开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