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某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李二的人,他以蛮横无理著称。李二平日里欺男霸女,仗势欺人,村里的人都对他避而远之。然而,他却总喜欢在别人面前装作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仿佛自己是个受尽委屈的好人。
有一天,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王大伯家的鸡突然不见了。王大伯四处寻找未果,最后发现邻居家的张三正在宰杀一只鸡,这只鸡的羽毛和大小与自家丢失的鸡极为相似。于是,王大伯气愤地跑到张三家,质问张三为何偷了他的鸡。
张三见状,急忙辩解道:“我这鸡是我自己养的,怎么可能是你的?你不要血口喷人!”
双方争执不下,引来了不少村民围观。这时,李二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大声说道:“大家听我说!这个张三平日里就不是什么好东西,经常干些偷鸡摸狗的事儿。这次他偷鸡被王大伯抓了个现行,还敢狡辩!大家可别被他蒙蔽了!”
李二的话让在场的人都信以为真,尤其是那些平时就对张三有偏见的人更是开始指责张三。张三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连连喊冤。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王大伯冷静下来后,仔细查看了张三宰杀的那只鸡,发现鸡脚上的环和自己家的鸡并不相符。于是,他再次来到李二面前,质问李二为何要胡乱栽赃陷害。
李二却振振有词地说:“王大伯,你是不是糊涂了?你明明亲眼看见张三宰杀你的鸡,现在又说不是你的鸡,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一定是被张三收买了,故意来反咬一口!”
王大伯听后,气得直跺脚,但一时也难以反驳李二的歪理。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张三的邻居站了出来,说出了真相:原来那鸡是李二家的,李二为了转移视线,才编造了这个谎言,将罪名嫁祸给张三。
得知真相的村民们无不愤怒,纷纷指责李二的行为卑劣。李二这才慌了神,想要辩解,却被大家齐声斥责。从此以后,李二的名声一落千丈,再也没人愿意与他往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恶人先告状”是一种典型的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做法。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保持冷静,仔细辨别事实真相,切勿轻易被表象所迷惑。同时,也要记住,做坏事的人往往心虚,他们常常会通过抢先一步制造舆论来掩盖自己的过错,因此我们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