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熟读成诵,准确翻译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孟子关于“人和”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并联系实际生活加以应用。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PPT)展示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孟子》的相关章节;
3. 准备经典案例供课堂讨论使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以一段简短的历史故事引入话题:“战国时期,齐国攻打燕国失败后,有人问孟子原因。孟子回答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阐述这一观点的。”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
1. 听录音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韵律感。
2. 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并尝试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解决疑问。
3. 检查预习情况
集体提问:文中提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具体指什么?“域民”“固国”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三环节:精读分析
1.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明确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总结归纳的写作特点。
2. 探讨核心观点
提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 小组讨论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在现代社会,“人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角度来践行“得道”,你会怎么做?
4. 分享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补充。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1. 对比阅读
将本文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进行比较,找出两篇文章在主题上的异同点。
2. 联系实际
结合身边事例,谈谈如何做一个“得道”的人,以及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古代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板书设计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举例论证
│ └── 城高池深≠人心向背
├──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启示:重视“人和”,践行“得道”
```
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
2.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谈人际关系》。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